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系统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聚焦各领域共性问题,通过与具体场景融合,构建多元控制工程体系。结合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科学研究,积极响应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围绕“两化融合”核心需求,形成三个稳定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针对线性/非线性切换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决策算法,提升系统智能切换与稳定控制能力。同时,研究工业系统数据采集、滤波等技术,增强应用系统可靠性与抗干扰性。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方向: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物联网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智能检测系统和自动化装置。引入模式识别、目标检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检测数据智能分析,提升检测精准度。通过智能控制和优化调度自动化装置,提高生产系统运行效率。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以模拟人类智能感知、认知、控制与决策为目的,融合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和应用数学等领域知识,研究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智能系统设计等。借助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拓展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智能系统技术创新。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080400(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门涉及信息、电子、计算机、机械、光学、控制等多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依托学校电子信息通信行业优势,拥有“西安市先进控制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学科侧重于微纳传感与在线检测、工业网络与测控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等方向的研究与开发。本学科注重探索并解决工业与信息化融合中的关键测试理论、方法和系统技术,着力于研究仪器科学与技术理论方法及其在网络、通信、医疗、环境监测、工业系统监控与基础设施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本学科现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称号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陕西省杰出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
(二)研究方向
1.微纳传感与在线检测方向:聚焦微纳尺度传感技术与智能在线检测系统,融合光学传感、生化传感、柔性传感、先进信号处理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开展新型微纳传感器设计、便携式或嵌入式在线检测平台构建、多参数融合检测、智能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2.工业网络与测控技术方向:针对大型工业网络系统,研究运用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压缩感知、信息融合和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工业网络信息有效采集、高可靠低延时传输以及设备状态评估和故障预警。
3.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方向:综合运用现代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模式识别与信号处理、多模态信息融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智能感知系统集成、认知计算与自主决策等方面的研究。
智能科学与技术1405(授工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心理学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智能形成、演化、实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及其伦理与治理。知识基础包括数学与统计、计算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理论等。
(二)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聚焦当前人工智能的鲁棒性、可解释性、安全性、脆弱性等难点问题,建立集数据驱动、知识驱动、认知驱动于一体的鲁棒可解释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研究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工程与数据挖掘、认知推理与决策规划、人机交互与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和方法,为智能体与人交互、智能体与环境交互、以及单/多智能体完成特定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2、智能系统与工程:主要涉及智能实现所需的软硬件,构建能够完成智能任务的自主系统。瞄准智能感知与器件、自主智能与控制、智能协同与交互等技术瓶颈,研制人工智能软硬件与系统装备。研究内容包括:智能交互、智能感知、多智能体、可信智能系统、自主智能系统、工业智能系统等。
3、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智能科学与技术和不同产业交叉结合中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问题。面向各个产业应用领域与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研究,促进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赋能传统行业升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设计等。
控制工程085406(授专业硕士学位)
(一)专业类别(领域)简介
控制工程是以系统控制理论为核心,融合自动化、计算机、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致力于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优化,通过先进控制策略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性能,驱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工业4.0、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本专业呈现智能化、网络化与绿色化趋势,智能算法、数字孪生及能源优化技术成为前沿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创新。人才培养以“理论+实践”双驱动,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体系,结合校企联合项目,培养具备跨学科协作与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本专业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培养特色强调产教融合,嵌入工程案例与产业实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交叉;推行与国内高校合作交流计划,培养满足国内科技竞争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方向
1.工业过程监控
本方向把通信、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研究集散控制、远程实时控制技术的应用问题,实现公网(有线/无线)与企业Ethernet的无缝集成,完成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型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控,在矿山多业务综合监控、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2.自动检测及故障诊断
本方向应用智能检测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数据处理与现代信号分析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对大型电气设备、复杂工业系统的运行状态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运用智能检测技术、传感器信息融合、现代信号分析处理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等,研制大型电气设备和复杂运动设备运行状态的网络化、集成化监测、诊断与控制系统。
3.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本方向围绕推进陕西省两化融合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在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生物特征识别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对实现交通检测、工业过程监控,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嵌入式与网络化测控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专用机器人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信息处理、软硬件开发等,是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
5.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核心技术涉及传感与检测技术、RFID技术、无线组网、嵌入式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等。
机器人工程085510(授专业硕士学位)
(一)专业类别(领域)简介
机器人工程专业是顺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国际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一个新兴专业。该专业是以人工智能、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中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机器人的机构设计、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机器人工程主要包含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智能感知与交互、系统集成与应用三个方面:
1.在机器人设计与智能控制方面:重点关注机器人构型、运动能力和智能行为的研究,涵盖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学建模、动力学分析、智能决策规划、智能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实现;
2.在智能感知与交互方面:重点关注复杂场景下机器人对其工作环境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涵盖多传感器系统、数据融合算法、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
3.在系统集成与应用方面:重点关注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不同行业的需求结合,重点探索跨学科的创新应用和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